洛宁县思源学校特色实验教学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2023-04-24 16:17点击量:2059

洛宁县思源实验学校特色实验教学经验总结材料

一、概况和成效

   我校的“新课程有效教学实验”一直在进行中,为此,我校一直在探索:怎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怎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一年来,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全体教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努力探寻符合我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扎实推进新课程有效教学课题实验,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形成了适合本校长远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有效促有效,以改革求发展。即以有效的教学管理促进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促进有效的学习,有效的学习奠定学生的终身发展。现将我校有效教学的实验的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重视有效教学过程的管理

   有效教学离不开有效管理。有效的管理将会促进有效的教学方向、行为和方法。因此,我校高度重视有效教学过程的管理,加强有效教学的监控。根据县教育局和县教研室关于实施有效教学的意见和文件要求,学校相继出台了《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有效高效课堂模式常规管理制度》、《一四三六课堂模式课堂评价标准》、《教师签到、坐班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为有效教学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规范化的制度保障。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评教、效益至上,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把课堂教学的达标率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

2、构建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应首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和课堂教学模式。我校确立以下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向、行为、方法及评价。以教促学:教师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学效率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非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多少知识。运用学法:依据学科特点,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运用学法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综合实践:注重学科和生活的联系,创造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和知识得以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巩固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运用、创造,从而具备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特色和经验

   目前,我校的研究实验工作已开始由骨干教师向全体教师辐射,工作逐步转向全面推进,人人参与,个个实践的良好局面,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通过研究实验,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教育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理念更新颖,教法更灵活,课堂更开放。各科组老师在研究实验中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学校形成。同时,要求各学科根据学校新课程有效教学理念,结合学科特点,独自创建学科有效教学模式。如小学语文组创建了以教师的“教”为主的“一四三六思源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主的“三步六环”模式。

   “一体三段六链接”模式:“一体”即一至九年级为一个整体,教学目标一以贯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三段”即将小学语文组按1~2年级、3~4年级、5~6、7~9年级这三个学段分为三个小组。各小组分别开展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调研活动,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六链接”即将教学目标细分为“音、字、词、句、段、篇”六个重点,各学段教师必须依据重点,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第一学段要教给学生灵活运用字典学习汉字的方法,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自主分析字形,了解字义,识记汉字的方法。第二学段要教给学生查阅工具书,找出词语中的关键字,理解词义;拆解词素,合并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等释词解句的方法。这六个重点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步六环”模式:“三步”即课前自主预习、课时合作探究、课后实践提升;“六环”即自主学习、形成新知、交流汇报、完成目标、联系生活,形成技能。整个流程为学生课前运用审、明、读、标、划、注“六字预习法”预习课文。(审:看见题目后要想一想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明:把课文后面的习题作为预习课文的重点要求。读:读熟课文。标:标出生字新词。划:划出重点词句。注:写出阅读后的感受。)课时学生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始终穿插在各个学习小组之间观察、询问,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自学情况,并特别注意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课后要求学生运用本课的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另一篇文章,在实践中达到学习迁移。

   2、初步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有效教学体系。我们在研究实验中注重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的自信得到了强化,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助燃,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关注,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得到了加强。目前全校各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的良好学习习惯正逐步形成。

   3、被动变主动,学生乐学、善学。在研究实验过程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主要的成效有:(1)能理解单元学习重点并进行运用;(2)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3)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训练了思维。(4)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环境、相互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敢说、愿说,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训练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案例与心得

   <1>、有效教学课例

   课题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一.内容:

   第三章  第一节  微粒的性质

   二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目标

   1. 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简单的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 设计和完成能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简单实验。

   重点:

   1.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3.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

四. 具体内容

   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什么是化学,也初步了解了身边最常见的一些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的性质、变化、用途以及制取途径。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的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这么多物质是怎么构成的呢?为什么不同的物质之间有些性质千差万别,有些物质性质却很相似呢?为什么同一种物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这些问题都与物质的构成有关。

   1. 物质是什么构成的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什么主要特征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微粒之间有空隙。    

   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压缩,固体和液体物质不易被压缩。

   3. 探究性实验

   (1)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提出问题实验现象结论
高锰酸钾的颗粒是否可以再分在研钵中用杵研碎高锰酸钾小颗粒高锰酸钾的小颗粒已呈粉末状的细小颗粒高锰酸钾微粒可以再分
已呈粉末状的细小高锰酸钾颗粒是否还可以再分取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一颗,放入10mL水中,振荡试管中的液体全部变为红色一颗高锰酸钾的细小颗粒,在水中被分散成更小的颗粒

以上实验说明:物质可以再分,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2)探究微粒的运动。

实验现象结论
向蒸镏水中滴加酚酞没有明显现象,再滴加浓氨水,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 氨水的微粒扩散到整个烧杯中,使其中的液体变红
过一会儿,装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氨水中的微粒扩散到装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中,使其中的液体变为红色

   以上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3)探究微粒之间的空隙。

实验现象结论
将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均匀总体积小于20mL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不同
压缩注射器中的水很难被压缩构成水的微粒间空隙小
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很容易被压缩构成空气的微粒间空隙大

   以上实验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距离比较小,在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距离比较大。对于同种物质来说,固体微粒间的空隙<液体微粒间的空隙<气体微粒间的空隙。

   4. 研究方法

  比较法:比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既要研究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又要分析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在化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典型例题】例1  利用微粒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1)加油站里的汽油已贮存在油罐中。但在离油罐一定距离内仍要“严禁烟火”

答:汽油微粒不断运动和扩散

(2)液氧和氧气状态不同,但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答:同种微粒化学性质相同

(3)酒精温度计能指示温度的高低

答:微粒间有间隔,温度改变,微粒间间隔改变

(4)气体容易压缩,而液体、固体难以压缩

答:气体微粒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微粒间的间隔较小

(5)把糖块放在水里,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答:糖块放入水中后,糖微粒因运动扩散到水微粒间去了

例2. 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提示: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_吸取少量液体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滤纸由右向左慢慢变红,_。这说明了__氨分子不断运动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的下面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增 加_对比度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巩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酒精擦在手臂上,感觉十分凉爽,这是因为(   D    )

A. 酒精由汗毛孔进入体内      B.酒精吸收了体内的水分

C. 酒精与皮肤发生了化学变化     D.酒精吸收了人体热量不断运动

2. 15mL酒精与15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小于30mL。这一现象说明(  C    )  

A. 微粒很小                     B. 微粒的质量很小

C. 微粒间有间隙            D. 微粒发生改变

3. 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导致周围地区多人受害,它说明(  C )  

A. 微粒很小              B. 微粒有质量

C. 微粒不断运动            D. 微粒间有间隙

4.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空隙易变小的是(  C     )        

A. 固 态                B. 液  态    

C.气 态                               D.以上都不是

5. 下列关于物质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构成固体物质的微粒之间没有空隙

B. 只要物质发生变化,则微粒的种类也变化

C.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微粒间距离不变

D. 水蒸气变为液态时,只有微粒空隙发生改变

二、填空题

6. 不同的物质,其微粒之间空隙__不同_,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状态下,其微粒之间空隙__不同_。(填“不同”或“相同”)

7.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_大,而液体或固体却难以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之间的空隙__小。(填“大”或“小”)

8. 所有物质都是由__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__微粒构成的。

9. 微粒是在__不断地运动的,并且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_空隙。

10. 一滴水中约含有1. 7×10个水分子,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__极小。

五课后小结:

1、物质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

2、不同的微粒性质不同。

3、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不同的微粒运动情况不同。

4、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空隙不同。

<2>、心得体会:

体会1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在参加学校的有效课堂教学后,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的主要性,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就要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其次,从教材内容入手:灵活使用教材。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经常说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新观念,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可以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三是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

总之,学校给我一个学习研究的机会,我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课堂内外。通过课堂实践的磨砺,真正走出课堂教学的种种误区,给学生创造出“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

体会2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心得体会

接到学校的有效课堂教学课例后,我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写教学设计,采用学校制定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内容,这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通过图片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接着通过高锰酸钾探究实验,引导认识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接着通过探究微粒运动实验,得出微粒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结论,最后通过酒精与水混合、水和空气的压缩两个实验,证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然后小结本节课教学内容,并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微观粒子的教学,知识内容较抽象,因此我采用了课件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件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能看得懂、看得透;演示实验能让学生从感观上对微观粒子的性质加强认知,解决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性质的表象,可以说课堂教学较活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

本节课给学校的有效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完成课题的教学目标方面完成的不错,可从学生的主动学习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学生的主动探究性不强,很多的探究都是由教师设计好探究方法和探究步骤的,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没能体现出来。同时部分学生课后反馈,课件上课教学过程较快,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没能跟上。通过课例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研究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回顾我校的有效教的探讨和研究,我们既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喜悦,也有不断面对新问题的凝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勇气,需要付出,需要坚持。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有效教学实验”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大幅度、快速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上一篇: 没有更多了 下一篇: 没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