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二中数字化校园建设 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04-26 18:19点击量:1092

                        汝州市二中数字化校园建设 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跃式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及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十二五”期间,以“智慧教育”为抓手,建设教育“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出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一、学校信息化现状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指导思想,学校先后建成微机室1个,语音室1个,录播教室1个,中心机房1间及简易有线网络,多媒体教室38个,1套校园广播系统,1套校园户外网络监控系统。学校38个教室全部实现“班班通”,各处室办公室配备了办公电脑150台,全校学生人数2500人,教职员工145人,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初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校园体系,为实现我校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三、总体目标

从2020年4月-2023年12月底,拟用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其主要目标是:

1.整合教学资源平台、高清数字网络监控、录播系统、…等各子系统。

2.争取建设一个为全校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包括主机托管、虚拟主机、应用服务、数据存储服务、数据备份服务、数据安全服务等。

3.建立全校的网络安全体系,保证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4.努力组建一整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视频教学、网上服务”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

5.促进网络平台不断升级完善,确保校园网络高效稳定运行,构建一个具有宁都一小特色的数字化空间。

6.为将来与县、市、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网络互联互通预留升级空间。

四、组织保障

为实现总体目标,学校成立专门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魏怀军(洗耳教育党总支书记、二中校长)

副组长:李朝生(二中党支部书记)

组  员:翟洪涛  尹亚果  殷培君  

秦玲杰  樊创功  闫耀民  

五、实施步骤

根据轻重缓急、应用优先、易于推广的原则,考虑我校信息化发展实际应用情况,计划分三个阶段分步实现总体目标。

(一)2020年4月-2021年4月,完成数字校园网的基础硬件及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标。

1、基础网络建设:基础网络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带动发展,而不能相互制约,以单用户平均在线带宽不应低于256Kbps、全校总接入带宽不应低于300Mbps的标准完成中心机房的网络设备及全校网络规范综合布线的升级改造,采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网络传

输方式,实现无线智能射频管理、负载均衡、能实现webPortal认证、可以支持IPv6组网,方便师生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

2、终端配备及培训:按照1:1要求,配齐教师专用电脑,全面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要求在职教师全部参加,时间每两周一次,内容: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课件制作等,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满足建设数字校园的需要;争取多媒体教室投影全部更换为交互式触摸电子白板,加强交互式触摸电子白板的使用及软件学习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达到师生机一体化,真正使多媒体服务于教学。

3、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根据省电教馆要求,搭建《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以基础信息数据库为数据基础,以基础数据的完全整合、有效应用为目标,以丰富的教育信息化软件系统,有效实现教育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和应用集成,真正实现学校行政管理、教学互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等各类应用的融合。为下一步完全整合各类应用、资源系统,实现数据统一存储、统一管理与科学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门户网站建设:学校门户网站建设,是《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平台集成功能,是学校通过互联网络对外形象、宣传及信息发布的窗口,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具有汝州市二中特色的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学校主页及网站中各类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实现统一的信息发布和规范,加强学校网络开放安全管理、落实校园网中心机房维护日志,实现各级部门分级信息管理。

5、家校互联系统建设:家校互联系统是在《河南省中小学数字校园》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数据库和功能系统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各种数据查询服务。彻底超越现行各电信运营商的仅仅限于单向发送信息的模式,支持各种终端尤其是移动终端,用户可在任何一个可联网的终端上进入系统,是联结学校和家长的纽带,是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等多方实现双向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实现对学生全方位教育的重要技术支撑和超值体验。学校将通过合理、合法、合适的方式解决家校互联系统产生的通讯费用。

(二)2021年5月-2022年5月,完成智能录播系统及教室高清数字网络监控系统建设目标。

1、智能录播系统及录播教室建设:通过智能录播系统及录播教室的建设,能够为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制作节约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更能够缩减优质课程资源制作的时间;能完善课程建设过程性评估与教学质量监督管理,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水平;校本优质资源建设实现“常规化与便捷化”,提高教学视频录制效率;轻松实现县、市、省教育资源的对接,开展跨校互动教学;能形成同步化校本教学资源延展学生的学习,更好地服务于教质量工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

2、教室高清数字网络监控系统建设:建设一套整合普通校园监控与现代教学管理的新系统,利用学校已建成的万兆网络,采用先进的信号传输方式、高质量的图像处理技术和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实现了教学现场观摩、考场管理、安全保卫、实时数字录像和教学评估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充分满足了学校对教学监控、考场监控、校园安全监控的需要。

(三)2022年6月-2023年12月,完成数字校园与应用系统整合、数字校园的应用及互联互通目标。

1、数字校园平台与各应用系统的整合对接:为避免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数字校园平台与教学资源平台、高清数字网络监控、录播系统等制造(开发)商协同,进行各子系统与数字校园平台的数据通信、功能模块授权、流程及控制的整合并进行程序二次开发,真正实现通过一个平台访问所有应用系统(资源)数据、调用所有应用系统功能。

2、全面落实数字校园应用:全面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网上服务的全面教育信息化常态运行,探索数字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效率,使数字化校园建设真正带动我校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进程。

3、落实在职教师的计算机应用培训:使在职教师接受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率达到100%,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率达到100%,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率达到100%,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率达到100%,保证校园网络(校园局域网)的上网率达100%,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全县领先水平。

4、互联互通建设:协同县教育局和其他兄弟学校建立公共数据库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数据交换,互惠互用。内容包括教育机构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在校学生数字化学习(如视频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管理的网络支撑系统。

5、未来应用:学校根据数字校园实施进度、效果和财力情况,择机进行“电子书包”、校园GPS一卡通(智能通信手环)和学生智能评测系统的建设,逐步将数字校园的应用引向深入。

六、建设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建设任务。学校成立“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组织、计划、宣传动员、统筹协调等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建设日常工作,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事项,负责拟定“数字校园”发展规划、“数字校园”管理的有关制度、信息化管理与技术支持部门的管理规章制度与服务措施、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负责“数字校园”的管理登记和维护记载,落实任务布置、工作检查、过程督查、经验总结和组织考评验收等工作,切实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建设任务。

(二)争取资金投入,保障建设需要。积极争取上级对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支持,逐步加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拓展融资渠道,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努力实现年度“数字校园”建设,学生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0:1,教师备课、教学和办公计算机配备率达100%以上。

(三)完善管理监督体系,保证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需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一政府采购、分步实施。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建设质量。

(四)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建设人才。“数字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人。要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切实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对干部、教师、技术人员师资信息能力培养培训工作,能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在县内外及校内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争取县教育局配备需要的专业人材、鼓励教师开发特色资源、教师博客、学生博客、课件制作、电脑作品、素材库等,组织有关教师建设符合我校特色的校本教学资源。使每位教师均达到一专多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